本篇分享中药:川贝母
唐初政治家魏征十分孝顺,母亲咳喘多年未愈,魏征心里十分不安。唐太宗得知后,即派御医前往诊病。御医诊断后,开一个以川贝母为主药的药方,但因太苦,老夫人不肯服用。第二天,老夫人想吃梨。魏征派人买回梨,削皮后切成小块,但是老夫人因牙齿脱落,不便咀嚼,故也不爱吃。
魏征想办法把梨煮水加糖后给老夫人食用,老夫人食用后意犹未尽;于是魏征在熬梨汁的时候,将汤药也加入一起熬煮,并多加糖以掩盖苦味,谁知在熬煮时不小心将汤汁熬干了,变成了糖块,只能将糖块拿起给老夫人品尝,糖块香甜酥脆,老夫人很喜欢吃。魏征便每天将药汁与梨熬煮成糖块给老夫人服用。半个月后,老夫人的咳喘病便好了。此法后演变成川贝雪梨膏。
俗以半夏有毒,贝母代之,夫贝母乃大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以代?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半夏乃禁忌,皆贝母为向导,犹可代也。至于脾胃湿热,涎化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香愦、僵仆、蹇涩诸证,生死旦夕,岂贝母可代乎?川贝母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的清化热痰药。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1.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
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肺化痰,味甘质润而润肺止咳,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治阴虚劳嗽,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散。
2.瘰疬,疮毒,乳痈,肺痈
本品苦微寒,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之功。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配玄参、牡蛎等药,如消瘰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疡,乳痈,常配蒲公英、天花粉、连翘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肺痈咯吐脓血,胸闷咳嗽,可与桔梗、紫菀等同用,共奏清肺化痰消痈之功。
1.煎服,3~10g;
2.粉冲服,1次1~2g。
不宜与川乌草乌、制川乌草乌、附子同用。
川贝与浙贝在明《本草纲目》以前历代本草中,统称贝母。至《本草汇言》有“川者为妙”之说,清《轩岐救正论》才正式有浙贝母之名。川、浙贝母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兼甘味,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味苦,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二者共有,但以浙贝母为胜。此外,平贝母、伊贝母在部分地区亦作川贝母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但无散结消痈之功。湖北贝母的药性功用与浙贝母相似。土贝母的解毒散结消肿之功类似于浙贝母,但无清热化痰止咳功效。
甘草才疏学浅,如有错误或不足之处,还望海涵,请各位多多指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