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运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叙述语言流畅、朴素、亲切,极富表现力。这也是老舍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1.原文鉴赏(节选,有删改)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地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儿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几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宇,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写作手法
文章运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现出作者欲言又止却难以尽述的追悔内疚之情,以及对母亲无从说起又没齿难忘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東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首先,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刻画人物的写法,使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其次,文章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既流畅朴素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叙述语言流畅、朴素、亲切,极富表现力。这也是老舍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