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大才疏
全文共字
前言我们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对母亲深深的爱……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
二〇一八年农历十一月末,一个寒冷的早晨,三弟打“母亲这一次可能不行了,你赶快回家看看吧。”来不及多问,我便踏上了回家的公交车,车子一路飞驰,望着窗外躺在皑皑白雪里酣眠的青青麦苗,我的思绪早已回到了家乡……
因为生计关系,我平时在家的时间很少,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居家的时日才稍长一些。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夸奖我做的菜好吃,其实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想让我这个当儿子的在家里多陪陪她。此时,母亲已八十六岁高龄了,不知道她还能否挺过这一关。
扔下手中简单的行李,奔往母亲居住的小屋,昏暗小屋的正中,炉火跳动得正旺,周围坐满了人。母亲半卧在床榻,见到我来,努力地仰起沟壑纵横的脸,深凹的眼睛里饱含期待,甚或有些哀怨,她抬起干巴巴的右手,比划着,吃力地想说什么,却只“啊”、“啊”了几声,我试图听清她想说什么,最后只是徒劳。
见此情景,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当着满屋子的人,失声痛哭……我后悔回来晚了!如果能够提前几天,在这次寒流到来之前和三弟一起把取暖炉安装好,或许母亲不会是这个样子……
母亲已不能进食,只能喂一点点汤料或清水——事实是,母亲连一点点清水都难以下咽,因为我分明听到了她的喉咙排斥液体的声音。
一周后,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最大的特点是爱打盹儿。我每每中午放学饥肠辘辘回到家,总会发现母亲正坐在阳光下,或院里或屋内,抱着她正在缝补的衣服酣睡着,这往往直接导致我下午上学迟到以及父亲在生产队干活晚点,因为这,父亲没少和母亲发生矛盾。我曾想,这是不是因为母亲不食肉鱼之类食物所致(其实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多少肉鱼可吃),后来听说,大舅家表哥也有这样的情况,看来主要是遗传的原因了。
记忆中的母亲瘦小、黝黑、羸弱,甚至常常衣衫褴褛。母亲既不是女强人,也不是女能人,但其实母亲是有优点的:母亲为人极其善良,她没有上过学,只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她的思想。她常常讲的一句话是“人行好事,莫问前程”。
记得高中毕业去油田工作,临走前,母亲叮嘱我,“出门在外一定要手老实、口老实,要多做好事,要与人好好相处。”当时我口里答应,心里想的却是母亲真能唠叨,让人心烦。
母亲是那样说的,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思想。
每当东西邻居或是婆媳妯娌之间发生小矛盾,她总要去东说说西劝劝,几次三番,不厌其烦,有时还忘记了回家做饭吃饭。我们有时劝母亲:“你去管那么多闲事干嘛?”她总是说:“总不能看她们越来越生分吧!”在母亲苦口婆心地劝说下,真有那么一些家庭很快和好。母亲的思想,很自然地影响着我们姐弟,我们姐弟四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多数情况下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母亲没有文化,但却用最善良的心影响着我们,用最朴实的思想教育着我们,真正应了现在网络上的一句话:你只管善良,其他的,上天自有安排。母亲的思想没有过时,我们会继续传承下去,如今,我对儿子的教育思想是:心存善良是必须的,但不能缺少了智慧。
母亲的优点远不止这些,无法一一赘述。父母一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去世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如果非要去找寻遗产的话,那就是——父亲的乐观向上,母亲的与人为善。我想,这应是父母留给我们姐弟的“巨额”财富了。
最近常常梦到母亲,还是那样瘦小、黝黑、羸弱,只是笑着,也不言语。我想大概是因为母亲三年的忌日快到了,心有所思吧。
寒冷的冬天又来到了,春天离我们还远吗?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春天:那连绵的青黛的山脚下,母亲长眠的地方已松苍柏翠,山花烂漫,母亲那高大的坟茔上长满青青的高高的蒿草,温暖和煦的春风拂过,轻轻地摇着、摇着……
——end——
原创不易,期待您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ubeimua.com/tbmzz/1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