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类的贝母
如何鉴别
贝母的种类
贝母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止咳良药,市面上的贝母也有很多种类,全国已有几十种贝母属的鳞茎作贝母入药,根据产地不同主要的常用贝母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等等。
它们虽然名称相似,但是实际功效却大不相同,价格也相差甚远,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鉴别。
ABOUT
川贝母是许多养生食疗中的名贵材料,比如我们很多人都熟知的“川贝炖雪梨”、“川贝秋梨膏”等。
川贝母因为疗效好资源紧张,所以市面上常常会用其他贝母甚至是非贝母的药材混淆售卖。
今天,我们主要是来介绍一下如何鉴别川贝母与其他贝母的区别以供参考。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前三者按照不同性状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川贝母主要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高山寒冷等地区,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后,晒干生用。
松贝:表面米白色,形如豆珠,又称“珍珠贝”,其最大的形态特征就是“怀中抱月”,即外有麟瓣2枚,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部闭合,底部平稳,微微凹入,能放平直立,又称“观音坐莲”。“缕衣黑笃”是指松贝基部间见黑斑,留有须根痕。
松贝是川贝母中的顶级,通常以个小、均匀、完整、色米白而有光泽为佳。若颜色太白、入口有酸味或刺鼻的硫磺味,则是熏硫太多。
青贝:青贝出产于四川青川附近,外形似扁球,两个鳞片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呈开裂状。
炉贝:外表类白色或浅黄色,有棕色的斑点,称“虎皮斑”;炉贝呈长圆锥形,形似马牙状,顶端较尖瘦,均呈开口状,故称其为“马牙嘴”。
浙贝母
浙贝母是浙江的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又曾盛产于浙江象山而被称为象贝母。
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初夏采挖,洗净后擦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浆汁后切厚片或打碎使用。
浙贝母:外形为扁球形,直径大约在1-2.5厘米之间,高度为1-1.5厘米左右,浙贝母外层两枚鳞片折叠在一起,内有2-3枚较小鳞叶,整体外观呈类白色或淡黄白色。
浙贝母有“大贝”与“小贝”之分,大贝常常除去心芽,小贝则不需要,常称其为“珠贝”。
平贝母
平贝母是川贝母最常混淆的品种,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的干燥小鳞茎。
平贝母:外层2枚鳞片通常大小相近,或其中一枚较小,鳞茎为扁球形,鳞茎小,顶端平且开裂,鳞茎盘内凹,表面具有虎皮斑。
平贝母可以长到很大,如果说松贝、青贝长得像桃子,那么平贝母就像柿子。
但是近年来出现很多利用平贝母大鳞茎旁附生的小鳞茎来充当松贝的行为。
以假乱真的“怀中抱月”
那么这样的小鳞茎平贝母又要怎样鉴别呢?方法很简单:
小鳞茎屁股圆溜,很难平稳的做到“观音坐莲”,因为还没有发育,所以没什么根须;其次,小鳞茎的小鳞叶不会直达顶部,通常只到整体高度的1/2-2/3左右;川贝母味道甘甜回苦,而平贝母只有苦,不会回甘。
功效区别
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主要治疗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川贝母能清泄肺热,味甘质润可以润肺止咳化痰,尤宜于治疗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主要治疗风热导致的痰热咳嗽,长于清化热痰,降泄肺气。
浙贝母味苦性寒,能清解热毒,化痰散结消痈。可以治疗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平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主要治疗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咳、咳痰带血等症状。
川贝母适宜久咳、阴虚痨咳等内伤咳嗽;浙贝母多用于外感风邪风热咳嗽、痰热咳嗽;平贝母功效与川贝相似,但平贝母在中医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病、疮痈等。
禁忌与注意事项
贝母反乌头,不可一起使用。
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使用。
更多养生资讯及中药知识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ubeimua.com/tbmyf/8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