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土教育的第篇文章
作者:海燕,一土大土豆
来源:老师和孩子们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快乐奔跑。王睿/摄
经常有朋友问我,一土怎么样?经过了K班和一年级的过渡期,我想以日常中观察到的和与老师在学期初学期末以及日常交流中沟通的小例子,来写写作为家长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土。
在写一土之前,简单回顾下自己的求学历程。我资质平平,向来反应不够快,事事后知后觉。小学四年级之前,每次考试都在中上游徘徊,这一情况在我四年级时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四年级的班主任虽然要求严格,但是特别慈爱,散发着母爱的光辉。她很喜欢我,在日常学习中就不时地给予我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前,她看着我的眼睛说:”我觉得你期末考试能考班里第一名。”这句话于我,像施了魔法一般,考试的时候,我果真史无前例地考到了班里第一名!而且,从此我基本维持了班里考试前几名的记录直至高考。
去年回老家去探望她,已经退休的她仍然在做教书育人的工作。小区里的家长把自己在学校里“后进生”的孩子送到她那里上托管班,基本不用很久,孩子都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从不爱上学到乐学。我问她用了什么秘诀,她说,我会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鼓励和肯定他们,然后针对他们存在不足的地方,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他们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变化。有了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就会有好的学习态度,再辅以有效的学习方法,成绩提高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一诺在诺言中曾经说过,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是一个颠倒的世界,颠倒的次序分别是知识、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其实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做的就是从自我认知到方法论再到知识的一个正向循环。
网络上对自我认知的定义如下: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我个人理解,自我认知是基于爱、接纳、情绪认知、自尊心、成就感等方面展开。接下来,我想围绕这些方面写一下我所看到听到的发生在一土的小故事。
一、爱
1老师与孩子之间
K班开学第一天,在故宫见到了跟每个孩子都蹲下来交流的主班老师小张老师。学校设计了故宫手记,里面有一个任务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让爸爸妈妈给自己拍一张照片,于是有了下面的照片:
当时拍照没有发现,等回来整理照片的时候,看到了孩子身后充满爱意的小张老师。那一刻,对于孩子初步开学能够顺利过渡的焦虑消失了大半。我心想,“这里的老师眼中的光,心中的爱都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K班学年结束的时候,跟老师一对一沟通交流孩子下半学期的情况。说到孩子的情绪管理,曹老师说:“我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进步,这学期在班里哭过四次,每次我都会抱抱他,之前需要抱好久他情绪才能平复,到后来稍微抱一会儿,他就从情绪中走出来了。”
老师对孩子每次在学校哭的情况,都能如数家珍而且每次都能够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我是很震惊而且感动的。在家里孩子有强烈负面情绪的时候,我都做不到每次都完全接纳,有时候自己的负面情绪都能被带动起来,老师做的比我作为家长做的都好。
K学年结束时,对于八月底生日的孩子,我特别犹豫是留一年还是升级,为此约了老师沟通。沟通过程中,英文老师Dan老师说如果家长决定让孩子留一年,他完全支持。旁边路过的Brad老师听了大笑:“你不要听Dan的,他就是因为舍不得小朋友,所以才劝你让他留一年。”虽是玩笑话,但都能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爱与不舍。
偶而去接送孩子,遇到老师们,小朋友对老师的称呼都是“小沫儿,小张,小萝卜”云云,我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我说:“为什么不叫沫沫老师,小张老师,钰莲老师?”但是他每次都这样称呼,由此足见老师们平时对孩子的爱与尊重,相互之间的平等与亲密。上一年级之后,有一次小朋友回来跟我说:“妈妈,我可喜欢拱轩轩老师的肚子了,比松松老师的还舒服。”
2孩子与孩子之间
孩子与孩子之间不是单一维度的比较、竞争,老师们引导孩子们建立彼此友爱、尊重的关系与氛围,为孩子建立美好的伙伴关系打下根基。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爱有赖于班级文化的建立。在K班期末小土豆们的汇报表演时,我看到了小朋友所在K班的班级文化:尊重、安全、友善、成长型心态,如下图所示:
向左滑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ubeimua.com/tbmzp/9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