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燕导师团队以区域特色经济植物(如葡萄、杜鹃、常绿水生植物、药用植物、蔺草、果桑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光合、营养、优质、抗逆等关键生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和品种繁育试验基地。
通过对主要遗传性状(如产量、成熟期、色泽、植株高矮、耐盐碱、耐寒、抗真菌性病害)等研究,建立育种技术体系,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手段和现代生物育种手段如转基因技术、离体诱变技术、细胞融合技术、CRISRP/Cas9和分子标记技术等选育丰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或品系。
实验室现有科研技术人员8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星火重大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宁波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及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近万元。
获省、市(厅)以及专业协会等科技进步奖20余项,培育植物新品种25个,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20余个。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余篇。
团队系列研究概述及成果简介
(一)葡萄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针对当前制约我国南方鲜食葡萄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历经20余年,开展葡萄优良种质和品种创制、安全生产以及贮藏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系统研究,形成系列原创性成果。获得葡萄新种质余株,培育出新品种4个、新种质50余个,已获早熟优质新品种‘甬早红’、‘甬紫晶’、‘甬妃红’国家葡萄新品种权3个;‘鄞红’省级审定新品种1个,为省葡萄主栽品种之一;申报‘甬绿妃’、‘甬香玉’和‘甬早绿’3个国家新品种保护权。
创新栽培生理和分子机制研究,构建安全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突破葡萄采后安全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授权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件、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制定技术标准2套。
‘鄞红’葡萄已推广至全国各地,累计推广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与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25.5万亩次,葡萄营养罐头销售至国内外市场,累计实现新增产值20.6亿多元,新增利润11.6亿元,促进葡萄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效益。
(二)杜鹃花新品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技术
针对我国杜鹃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历经10余年,调查浙江、贵州、云南和江苏等地杜鹃种质资源,识别并鉴定一批濒危或稀有杜鹃新品种,收集国内外杜鹃园艺品种余个,野生种质60余份,构建了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平台;创建了余个杂交群体,获得00余株后代,其中优良种质余个,培育盆栽观赏和不同生态建设用途44个品种(系)。
研发花期调控、高品质盆栽花生产、苗木繁育、露地逆境栽培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制订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9-花灌木育苗技术规程第9部分:杜鹃》以及《杜鹃花容器苗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和《杜鹃花盆栽及造型技术操作规程》企业标准。以“杜鹃花”为切入点,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近3年,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在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推广应用面积3万余亩,总销售18亿余元,利润近8.9亿元,新增销售近4.8亿元,新增利润近3.5亿元,带动花农增产增收,提高杜鹃花产业化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
从省内外收集与引进浙贝母、三叶青和金线莲种质资源余份,在宁波章水、杭州临安和金华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浙贝母、三叶青和金线莲种质资源圃。
开展了上述种质资源的基本农艺性状考察与部分种质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与生物碱的含量分析研究;已开展不同品种的杂交试验;已开展了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初步确定适宜辐射剂量;已对部分种质资源进行了DNA条形码鉴定,初步明确了部分种质资源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已建立浙贝母、三叶青和金线莲高效栽培基地各1个,已选育浙贝母新品种1个和新品系3个,并制定相应的浙贝母新品种繁育培育技术规程。
发表了相关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近3年浙贝母、三叶青和金线莲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应用面积0余亩,新增利润多万元,带动药农增产增收,提高中药材产业化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四)猕猴桃、石楠等园林园艺植物良种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从国内外引进优良品种,研发基于智能化和省力化的现代高效节能设施栽培技术,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本地区的环境条件,自主设计大棚设施和智能化水、肥、气、热管理系统软件,改进现有的园艺耕作设备,形成智能化、机械化和省力化的果园管理模式,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团队导师风采
吴月燕
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生理与品质调控、植物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为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教学名师、浙江省林木品种认定专家等,宁波市重点学科负责人。
先后至美国、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并与相关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并作为主持人获省、市(厅)各类科研奖20余项;获得葡萄和杜鹃花国家新品种保护权10个、审定省级植物优良品种1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2个;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余篇。
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和宁波市重大公益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
E-mail:wyy
zwu.edu.cn王忠华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生物科学系系主任,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工程”第三层次和宁波市拔尖人才第二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新品种改良。
近5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省市级项目10余项,还作为主要参加人曾参与多项国家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宁波市创新团队、宁波市重大项目和宁波市重点农业公益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曾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次,并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10多篇,一级期刊30余篇;作为编委参编专著多部。
E-mail:wang
zwu.edu.cn贾永红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访问学者,现任生物科学系副主任,为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功能基因与蛋白组学研究。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国家、省、市级多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项,参编《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南》、《转基因及其检测技术》等书籍二部。
目前,已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浙江大学、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宁波植物园、宁波市林场、宁波北仑万景杜鹃园等高校和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杜鹃花遗传资源保护和分子育种研究。
E-mail:
qq.